8月22日,我校蔡正兰教授以新文科正高组二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实现学校在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赛新突破。
基于“学生中心”创新教学方法,如何体现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学生复合型技能……15分钟教学设计创新汇报、10分钟答辩,全程不到半小时的国赛现场,每一个表述都仔细推敲、每一张PPT都精打细磨。每一个看起来毫不费力的细节展示、对答如流,背后是《新闻播音主持》课程团队历时十个多月非常努力的备赛和磨课,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高位调度、统筹推进的聚力和功力,是年轻的威廉希尔在一众“大”字学校中积极参赛、一路闯关的勇气和锐气。
2022年10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启动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学校第一时间组织校内各教学机构选拔课程团队,进行校赛,并推荐4支队伍参加省赛。2023年4月,《新闻播音主持》课程团队蔡正兰、姚俊、张志云、杜衎摘得省赛一等奖并推荐至国赛;第二次参赛的威廉希尔实现省赛一等奖蝉联,并获省赛最佳组织奖。
国赛资格,是学校荣誉,更是又一轮切磋、琢磨。
溯洄从之,是始于寒假的一次次茶馆碰头会——氛围清幽坐姿优雅但神情是清一色的蹙眉和焦灼,是大年夜里成稿的教学创新成果报告初稿以及前后8次大修大改,是最长连续两周窝在学校的沙发上没时间回家,是一次次忙完白天的日常事务和教学工作后只能在晚上进行的头脑风暴和越来越熟悉的凌晨3点安艺的星光……
在这些如今盘点起来颇有些浪漫意味的光影片段里,其实充斥着探讨与尝试,曲曲折折、跌跌撞撞。
《新闻播音主持》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核心课程,2021年应媒介发展而改革创新的新闻播音主持立项省级一流课程。之于紧扣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四新”建设的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这门课程应该如何定位?
《新闻播音主持》课程团队组建后的第一次讨论由此入手,却陷入僵局——
“在智能语音飞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发布信息的当代,还有必要学习新闻播音主持吗?”课程团队四个人的观点各不相同、互不相让。论到激烈处,大家当场拿主播们的新闻播报转换成智能语音播报进行对比……当智能语音不再没有情感和情绪,这门课程要教授孩子什么样的新闻播音知识,才能让他们立于不败之地?
虽然没能讨论出答案也没有达成共识、甚至生出许多迷茫,但老师们坦言“这是入校以来最深入的一次教学研讨”。团队成员也十分清楚,如果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就突破了瓶颈。
事实也正是如此。当大家明确“用全媒体思维定位课程”后,冬去春来,茶馆的一期一会完成了一个个阶段性目标,陆续敲定课堂实录内容、创新报告范式等等。
从初见眉目到提笔落成,依然有漫长的过程。单是一篇教学创新成果报告,先后接受过团队成员、曾经的参赛教师、相关专家、分管校长等检阅,历经抽丝剥茧,几乎每次反馈意见都“鲜血淋淋”,而每次修改都不得不“重整河山”。到第8版,最终确定为“基于SC理论建构《新闻播音主持》课程创新成果报告”,与第一版相比,已是面目皆非、脱胎换骨。
省赛还有一个重头戏是90分钟课堂实录,需提供教学设计、教学大纲、课件等配套材料。
在学校总体调度的第N次研讨会上,党委委员、副校长柳友荣认真听取团队授课思路汇报,总结出“建构主义教学法”的创新思路,为课堂教学创新打下学理基础。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既然教学方法有所创新,那么培养目标呢?教学模式呢?评价方式呢?备赛过程中每消化吸收一个创新点,都倒逼这支团队拓展学习、深度思考、课堂实践、总结提炼。
基于students-center理念,《新闻播音主持》课程瞄准新文科建设目标,紧扣党的二十大报告“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弥漫式”渗透课程思政价值引领。精选“播报式 时政新闻”和“谈话式 民生新闻”两个课时进行课堂实录,运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中的支架式教学法和抛锚式教学法授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学习迁移能力。
磨课的过程,也启发这支身在播音与主持艺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课程团队不断思考人才培养与全媒体时代的契合度。而这也成为参赛获奖外整个专业建设的又一重收获。
十个多月的时光里,课程团队无数次线上线下研讨交流求新更求实,教务处一次次细致解读文件研究评分标准,校党委高度重视多次关心倾力支持……是团队、专业乃至学校齐心协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终迎来峰回路转,豁然开朗。
“每一次过关斩将,不给学校丢脸,为学校争得荣誉,是我们团队给自己立下的军令状。”
此刻,不负众望,军令状换来军功章。
新突破也意味着再起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年轻的安艺步履不停,我们一直在路上,向前方。(撰稿:束舒娅 初核:张雷雷 编辑:朱新水 审定:王琍琍)